“扎根沈阳”城市文化生活运动启动仪式上,众多文化学者抒发己见,为沈阳城市文化建设出谋划策。
关于沈阳文化具像性的符号,中国著名手绘大师、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马克辛认为,沈阳应在城市规划方面,从颜色上、形象上及其他方面建立城市识别系统,把沈阳的时代面貌体现传达给全世界。
传承文化积淀, 建立城市识别系统
马克辛表示:“之前,悉尼除了歌剧院以外再没有其他反映当地城市特点的东西,当时的悉尼市长找到了相关媒体人、艺术家、影视编导,一起来为提升城市形象出谋划策。在对整座城市进行调研之后,悉尼根据地下及地上轨道交通发达的特点,利用当时570辆轨道交通用车作为媒介,把澳大利亚几百年的历史,以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在车上,就这样高识别度的画面就呈现给了每位到达悉尼的人们。以后若干年直到现在为止,轨道车已经成为悉尼乃至澳大利亚的另一处文化具像识别体。”
同样,沈阳这座城市本就具有深厚文化内涵,并不缺乏相应的艺术素材,当然应建立属于自己的城市识别系统。沈阳在历史上很辉煌,无论在经济方面,还是军事方面,沈阳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,历代皇上也都把这里当作福地,相应地也给了很多自由权,这就使得沈阳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源。从近现代的角度来看,沈阳在工业方面非常发达,工业文化也曾经对全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。另外,基于客观的生存环境,沈阳市民也积淀了许多具有东北特色的民间文化。
马克辛认为:“扎根沈阳其实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头有沈阳的文化,有沈阳的历史,有沈阳的传承。”
翻新文化符号,传递沈阳声音
关于沈阳城市文化的探讨,沈阳城市学院互联网应用学院院长李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,他认为,沈阳在保证文化传承的同时,必须创新文化,向世界传递沈阳的声音。沈阳应该是一座时尚的、国际的、开放的城市,这是文化本源的基本体现。
李刚表示:“忆苦思甜本身就是弱势的表现,很多父母在回忆历史的时候,孩子到底是在倾听还是在拒绝?传承过去是很好的事情,但更重要的是翻新文化符号,如果没有强有力的、创新的、敢进取的文化,那么沈阳重新塑造文化将很乏力。”
对于此次腾讯•大辽网联合北国网、辽沈晚报合作举办的城市文化活动,李刚建议:“活动要寻找出真正在沈阳各个文化领域里面耕耘的匠人,无论是传承,还是创造,还是深耕,找到这些文化匠人,扎扎实实做事的人,传递出沈阳的声音。当然,还要将一些从沈阳出走出的人涵盖进来,要让世界知道是怎样的文化滋养孕育着他们,这也是一个翻新。”
与此同时,一千个社区和全媒体的所有通道都要打通,李刚说:“如果有一个小切口可能就有一个大的视野,真正把沈阳文化做大,意味着大家在一起是一个生态,一定是多元的,而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一定是多元的。”
另外,李刚认为:“如果谈沈阳新文化的话,如果离开互联网,离开95后,离开这些校园,新生代,可能谈不到新文化。我们应该真正找到沈阳95后的声音,没有这种创新文化,也谈不上新文化活动。”
定位沈阳城市文化,放大文化符号
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羊驰表示:“我八年前写过一篇名为《沈阳是文化沙漠吗?》的微博,当时引起了很强的反响。不过,直到如今沈阳文化城市定位是模糊的。”
羊驰认为,沈阳往往会把一些个旅游资源、文化资源给忽视掉,“我们应当重视自己的文化品位、品格、品质,而不是遗忘。比如,中国电影的鼻祖任庆泰是我们沈阳人,1905年他拍了一个无声京剧电影,中国电影百年也说纪念任庆泰老先生,他的资源在我们沈阳,我们忽视了。我们要做文化产业,做成符号放大,沈阳最有能力开发的一条街就是怀远门附近的沈阳路,直通到复兴门其中路过故宫,这条街是最有文化开发价值的街,把各种文化符号融入进去,把沈阳的好东西搬到台面上让人知道,这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。”
沈阳城市学院互联网应用学院院长李刚参加讨论
中国著名手绘大师、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马克辛阐述观点
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羊驰发表言论